第72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八面。我们看壬二的“喻明久远”。
佛陀为了要让声闻弟子能够建立信心,能够坚定智慧的理解,讲出了一个过去的往事。既然是往事,那表示不是佛陀捏造的,而是一个因缘所生法,确实发生的。所以他必须要怎么样?交代当时的人、事、地、物。当然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的是它的时间,是一个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这么长的劫数,是很长的时间。那么这么长的劫数,我们怎么去想象它到底有多长呢?佛陀讲出一个譬喻。
他说,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”。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非常大,一尊佛教化的地方。把这么大的一个世界的“地种”,这个地种就是大地当中最微细的颗粒。为什么叫种呢?因为它能生万物,一切草木从大地生起。为什么叫地种呢?就是它是大地的最小的颗粒。那么把这个颗粒磨成粉末,就是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,把它磨成粉末。然后呢,然后每经过东方的一千个国土,下一点粉末,然后在每一千个国土再下一个粉末,“如是展转,尽地种墨”,就把这些粉末全部下完。
那么佛陀就说:“于汝意云何?是诸国土,若算师,若算师弟子,能得边际,知其数不?”他就问弟子们。弟子们说,否也,世尊!这是没办法算的。这么大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,把它磨成粉末已经够多了,然后把这个粉末在每一千个国土再下一点,把它全部下完,那么再把这些下过的国土再加起来,这个数目就很多了。
“诸比丘!是人所经国土”,就前面的粉末所下的国土,“若点不点”,这个“点”就是刚刚每一千国土下点的位置,或者“不点”,不点就是不是下点的位置,就是中间的九百九十九个国土,中间的这个过程。把这些全部的国土再“抹为灰尘”,然后一个灰尘算一个劫数,“彼佛灭度以来,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”。这样大概就可以想象到底这件事情发生了多久。
这一段是说明所见之事。
那么这件事到底是谁知道的呢?谁能够把这件事讲出来呢?
“我以如来知见力故,观彼久远,犹若今日。”这件事情大概只有佛讲得出来。阿罗汉的知见力,八万大劫,够长了……这个知见力其实就是六根的功能,具足来说应该是见闻嗅尝觉知。《楞严经》讲六根,它加一个“门头”,六根门头。其实就是我们一念心它没有形相,但是它表现在外功能的时候,就好像是《楞严经》讲一个譬喻说,心就像一道光明,在房间里面开了六个窗户,这道光明如果是射到眼睛,叫做见。就是这个光明从眼睛出来叫做见,你可以看得到东西。这道光明如果从耳朵射 出来,叫做闻……如此略说就是,见闻嗅尝觉知就是你内心的功能。佛陀的内心表现出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,能够知道这么久远的事情。
蕅益大师就说明了,佛陀怎么能够知道这么久远的事情啊?蕅益大师说:由无明故,不能远见。佛既无明断尽,心性洞朗,故竖极三际之始终,横极法界之边际,炳然知见,何足致疑?我们凡夫因为无明,我们一种攀缘心,我们在人事的过程当中,抓住过去的一些人,抓住过去的事情,就把心中弄得心有千千结,所以我们的功能就比较狭隘,我们不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。佛陀心中的结完全断干净了,对心性洞朗,他能够观看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三际,乃至于横遍十方。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哪一个地方下几滴雨,佛陀清清楚楚,何足致疑?
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干什么呢?建立信心。就是说,佛陀有能力讲这段往事,是因为佛陀有久远的知见,来讲这件事情。
辛二、重颂分二:壬一、颂所见事;壬二、颂喻久远
我们看下一段。前面是长行,这以下重颂。重颂分两段。
壬一、颂所见事
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偈言:
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
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
前面是长行,佛陀把这个观念用偈颂重新说一次。说,“我念过去世”,佛陀以他广大不可思议的知见力说,我用我的知见力回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。在什么时候呢?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时间,有一尊佛出世,这尊佛是大通智胜佛。先把这个所见的事缘讲出来。
壬二、颂喻久远
第二个,佛陀用譬喻的方式来说明。
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
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
过**国土乃下一尘点
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
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
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
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
先讲譬喻。佛陀为了说明这个时间的久远,他讲出一个譬喻说,有一个人用广大的力量,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国土磨成墨,“尽此诸地种,皆悉以为墨”。然后,把这么多的墨每一千个国土下一点,每一千个国土下一点,把这个墨全部下完。然后再把这么多的国土加起来,再把它磨成粉末。这些粉末,一个尘点当作一劫,这段往事还超过这么多劫的时间。这是用譬喻的方式说明,能够方便我们想象这个时间到底多长。
这以下合法。
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
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
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
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
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
那么这件事情,是谁能够知道过去这段往事呢?只有佛陀可以。佛陀可以知道彼佛,就是大通智胜佛灭度以来,经历过这么无量劫的时间。因为佛陀有无障碍的智慧,时间无障碍,空间无障碍,所以能够知道这尊佛当初是怎么灭度的,当初有什么样的声闻弟子,还有菩萨弟子,他当初是怎么教化的等等。而且佛陀知道这件事情,就好像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。
那么,为什么佛陀能够看过去这么长远的时间就好像今天发生一样呢?佛陀就强调一件事:“诸比丘当知”,佛陀的智慧跟凡夫的智慧可不一样,佛陀的智慧叫做“净微妙”。“净”是佛陀亲证清净的本体,“微妙”是这个本体所发挥出来的作用,就是从空出假所发现的这种作用。这个“净”就是我们下面说的无漏,佛陀的心是无漏的,没有攀缘心的烦恼,所以他的作用能够“无所碍”。“无所碍”指的是他的空间,他能够遍满广大的空间,什么地方下多少雨,什么地方有多少的石头,佛陀清清楚楚。而且“通达无量劫”,能够时间无障碍。所以,佛陀的心,因为他离一切相,所以他才能够即一切法。
有关这一点,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说明。我们看附表第十九。附表第十九先把佛陀的知见久远作一个说明,蕅益大师用一句话来做一个总持,说“十世古今,始终不离当念”。
离此“当念心性”之外,,别无去来实法可得。由“无明”故,妄计迁灭。于迁灭 中,有忆有忘。就彼“所忆”,有远有近。然“所忆”若远若近之事,并是现前一念所变相分,非于心外别有他物也。
且如吾人追忆十年、二十年事,亦复宛在目前,便可例知,心性本来竖彻三世,三世不出现前一念。
我们来说明佛陀的知见跟凡夫的知见的差别。
佛陀的知见就是,他能够知道当下一念心性之外别无去来实法可得,就是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影像。从佛陀的角度,时间没有流动。我们可以这样讲,佛陀的生命当中没有这种生灭流动相,佛陀没有什么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概念。过去、未来的概念是我们凡夫自己造成的,所以佛陀说,我们凡夫在不生灭 中妄见生灭。就是我们自己看到生灭,我们一个人做梦自己看到生灭,其实一切法是没有生灭的。
本来一念心性看一切法是当下具足,我们凡夫是怎么弄的,把它弄成有生灭呢?
这以下看第二段。我们凡夫有一个问题,一种有所得心。有所得就是取相分别。我们曾经吃过一个美好的东西,你受用,那表示你有福报,它过了就过了。但是我们不行,我们要把这个相状怎么样?把它取下来。曾经吃过一个很好的面条,就把这个滋味的相状取下来,放在心中不断地回忆。好了,因为我们在心中取了很多相状,就开始变成一种对比了,产生生灭的迁流。
在生灭迁流当中,有的东西你印象深刻,你特别在乎的,你就把它取下来。把某一个人、某一件事情取下来,就有所谓的忆持。有些东西跟你没有缘的,你就选择忘失。因为你心中有一种选择性的忆念跟选择性的忘失,就造成了远近的差别。你能够记住的就产生一个近的时空,你忘记的就创造一种远的时空,那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投入了这个假相,把这个时空变成生灭迁流了。
其实,从真实义来说,从诸法实相来说,我们所忆的远近的事情,都是一念心性所变的相分,别无他法可得。《楞严经》说,这个世间上本来就是一个水,一大片的海水,因为我们执著某一个水泡,所以就失去了广大的海水。你执著这个水泡,你就被这个水泡给限住了。就是说,你执著某一件事情,你的心就住在上面,你就被它给抓住了,你就被它给限制住了。然后呢,然后你就失去广大的知见,就这样来的。因为佛陀的心中无所住,所以他看什么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。
这以下举一个例子。比方说我们今天回忆过去十年、二十年的事情,如果这件事情你特别执著,而且不断地回忆,那你也会觉得说恍如今日,就像今天的事一样。所以说,其实心性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,心性本来竖穷三世,三世不出现前一念。镜子在看事情,看山河大地,它没有远近的概念,它全部当下显现。
所以你看禅宗讲一句话说得好。禅宗,它的好就好在哪里呢?它喜欢用生活的事情作譬喻,它不跟你谈玄说妙。禅宗说,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”青山,它为什么能够享受这么广大的花花草草?春夏秋冬,花草随着夕阳各种变化,青山能够了了分明。因为它不动。青山因为如如不动,所以它能够享受春夏秋冬四季花草的变化。如果青山执著哪一个花草,那它就不能够叫青山了,它就变成陷入在某一个影像上了。
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,佛陀今天要讲一件往事,这个往事事关声闻弟子过去的善根。但这个往事发生得太久了,所以佛陀必须要取信于声闻弟子,说,为什么你们不知道?你们只有八万大劫,你们有法执,你们执著涅槃,所以你把心性搞小了。我什么都不执著,所以对我来说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。所以佛陀在讲过去长远往事之前,要先证明他的确有这个能力,来取信声闻弟子,所以就讲到知见久远。
庚二、正明宿世因缘分二:辛一、长行;辛二、重颂
辛一、长行分二:壬一、明结缘之由;壬二、明结缘之事
壬一、明结缘之由分二:癸一、远由;癸二、近由
癸一、远由分二:子一、明大通智勝成佛;子二、明十方梵王請法
信心建立以后,佛陀开始讲过去的故事了,正明。我们看庚二的“正明宿世因缘”,这段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,有三段因缘。先讲第一段因缘,讲到大通智胜佛的成佛跟说法,这第一段因缘。第一段因缘当中有长行跟重颂,先看长行。长行当中,先看第一段的明结缘之由。这个因缘有两段,一个远由,一个近由。
远由,它这个不是指远近的距离,这个远由就是间接的因缘。声闻弟子栽培善根的因缘,有间接的跟直接的。直接的因缘叫做近由。什么叫远由呢?就是佛陀的出世,这个是间接。对我们栽培善根来说,佛陀出世是间接,佛陀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是近由。
你看草木,草木为什么能生长?空中的乌云固然重要,但是它毕竟是间接的,必须把乌云转成雨水我们才能吸收。所以,佛陀出世,的确,我们皈依佛陀能够栽培善根,礼拜、赞叹、供养,成就善根,成就广大的福德,但是佛陀对我们真正直接性的帮助是因为法,佛陀说法才能够使令我们闻经达理、断疑生信。所以佛陀的说法对我们的成长是直接的,佛陀的出世是间接的,所以就分出了远近。智者大师把大通智胜佛的成佛判作是远由,他的说法是近由,是这样来的。
子一、大通智胜成佛分五:丑一、佛寿长远;丑二、成道前事;丑三、正明成道;丑四、眷属供养;丑五、请转法 轮
丑一、佛寿长远
我们看子一的“大通智胜成佛”。成佛有五段,先看第一段的“佛寿长远”。
佛告诸比丘:大通智胜佛,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。
那么大通智胜佛这一期教化的时间寿命有多久呢?是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,也是相当长。
蕅益大师说,从这个寿命来看,这个国土应该是净土而不是秽土,这个寿命也是一个指标。那么净土就没有男女的相状了,它有很多的不同。从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说,合理地推论,应该是一个清净的国土。这第一个。
丑二、成道前事
其佛本坐道场,破魔军已,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而诸佛法不现在前。如是一小劫,乃至十小劫,结跏趺坐,身心不动,而诸佛法犹不在前。
每一尊佛要成道之前,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就是安住道场,没有一尊佛是在走路的时候成佛,也没有一尊佛是在睡觉时成佛,没有这回事情。成佛一定要有一个前方便,就是他要有一个安住的场所,大通智胜佛也不例外。这尊佛成佛之前,他到了菩提的道场,安住在那里,就是结跏趺坐。然后“破魔军已”,这个魔军包括内在的魔和外在的魔,内在的是烦恼魔,外在的是天魔,他把内外的魔破坏了。
一般来说,破魔军下一刻就要成佛了,所以说“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垂得就是即将成就无上菩提,但是这个时候“佛法不现在前”。我们知道,成佛安住道场以后有两个道:一个叫无间道,断惑;解脱道,证真。无间道所强调的是禅定三昧,他在禅定三昧当中破妄,但是他的解脱道,这个中道的智慧没有现前。没有现前总共经过多久呢?“如是一劫,乃至十劫”,他的内心身心不动,但是他的中道智慧一直没有现前。就是,破魔军以后,一般破魔军下一刻马上要成佛,但是大通智胜佛经过十劫的时间都还没有成佛。
没有成佛没关系,这个时候诸天就来了,来供养。我们看下一段,诸天供养。
尔时忉利诸天,先为彼佛,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,高一由旬,佛于此座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适坐此座时,诸梵天王,雨众天华,面百由旬,香风时来,吹去萎华,更雨新者。如是不绝,满十小劫,供养于佛,乃至灭度,常雨此华。四王诸天,为供养佛,常击天鼓,其余诸天,作天伎乐,满十小劫,至于灭度,亦复如是。
前面一段讲到安坐道场,这一段讲到诸天供养。虽然没有成佛,但是将成佛的时候已经招感诸天的现前。这个时候来到道场的,第一个是忉利天,忉利诸天。释提桓因带着忉利诸天的天众在菩提树下用稻草铺垫师子座。有多高呢?高一由旬。所以古德说,从师子座的高度来看,这个佛陀的身相应该特别高大,这个座就是一由旬。大通智胜佛就坐在这个座位上,即将成佛。这第一个,忉利天铺设这个师子座。
第二个,诸大梵天。诸大梵天也来到了这个佛陀的成佛道场。他做什么事呢?空中雨下天花。这个天花的面积有一百由旬。过一段时间这个花枯萎以后,香风吹来,把这个枯萎的花吹走,再雨新一波的新花。“如是不绝,满十小劫,供养于佛,乃至灭度,常雨此华。”大梵天王,我们说明一下。大梵天王当时并没有现前,大梵天王是佛陀成佛以后要请法的时候才下来的,这个时候他是在大梵天上面,雨下天花,不像忉利天是来到现场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