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癸三、合法分二:子一、合无差而差;子二、合差而无差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二十八面,我们看癸三的“合法”。
前面我们讲到,佛法的修学就好像是雨水跟草木之间的互动,雨水是平等的,但是草木本身是有差别的。那么草木只能怎么样?各取所需。草得到它要的水,树也得到各自的水,但是对雨水来说它是平等的。我们把它合法,合无差而差,同一片的雨水而孕育出差别的根机。
子一、合无差而差
迦叶当知!如来亦复如是!出现于世,如大云起,以大音声,普遍世界天、人、阿修罗,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。于大众中,而唱是言::我是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,今世后世,如实知之。我是一切知者、一切见者、知道者、开道者、说道者,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,为听法故。
先说明佛跟法之间的平等,就是雨水跟乌云是平等的。这比喻说什么呢?“如来亦复如是。”佛陀的出世,示现八相成道,就像空中生起大云。佛陀出世的时候,他的心是平等的,不管你是什么根机,只要你愿意接受三皈依、学佛,这个大云都可以接受。
“以大音声,普遍世界天、人、阿修罗。”前面是身密跟意密,这以下是口密。佛陀出世肯定要说法的,那么说什么法呢?这以下有六大法门来摄受众生。前面是说佛,这以下说法。
第一个法叫做十号摄受门。佛陀有十种德号: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……乃至于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十号摄受门的重点在哪里呢?就是修皈依。佛陀为什么强调自己有无量功德呢?比方说“如来”,什么叫如来呢?就是“乘如实之道,来成正觉”。佛陀是怎么来的,这很重要。我们凡夫当然是随业而来,你是善业来的、罪业来的。但是佛陀是以中道的实相、以大悲愿力而来,所以这说明说法者殊胜。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殊胜呢?令修皈依故。学佛第一件事情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这是第一个,先修皈依。
第二个,“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槃者令得涅槃”。这个是说明第二门,四弘立迹门。
你皈依以后,佛陀用四谛法让你成就解脱。怎么说呢?
“未度者令度。”佛陀先说明苦谛:无常故苦、苦即无我,令生出离。让我们先知苦,了解世间一切快乐的本质都是无常败坏的,都是痛苦的。这第一个,就先让你从知苦而成就出离心。
“未解者令解”。那么要远离痛苦怎么办呢?佛陀讲集谛。让我们对于苦因——烦恼跟业力,令生厌离。你不想得到痛苦,那你就要远离痛苦的因,就是对于烦恼跟造业这两个东西,你尽量能够远离,在身口意当中远离这种烦恼业力的过失,未解者令解。
“未安者令安。”佛陀讲道谛来调伏烦恼。佛陀讲四念处,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让我们调伏烦恼、得到安稳,乃至于依止灭谛而成就涅槃。
所以,佛陀在成就三皈依(当然这个三皈依也包括了五戒等等)以后,开始讲出离道,让我们远离三界的不安稳。这是第二个,四弘立迹门。
看第三,三明观机门。
解脱以后,佛陀就开始观机了。“今世后世,如实知之。”佛陀用宿命明看你的过去,你过去经历过什么样的人生经验;用漏尽明看你的今生;再用天眼明看你的未来。所以,从你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佛陀可以知道你心中的愿望在哪里、你心中的烦恼在哪里。所以佛陀能够成功地帮你破恶生善,想办法调伏你的烦恼,想办法把你的善根启动起来。当然,启发善根一定要有愿望,所以佛陀要知道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愿望。所以说三明观机,先观你的根机。
第四个,示以法要,“我是一切知者”。佛陀用三智成就门,用空、假、中三观。佛陀看这个人烦恼重,先用空观来作调伏,再用假观的功德来引导你,然后再用中观来做一个空有的平衡。所以观完机以后,佛陀用空、假、中三种智慧来引导众生。
“一切见者”,这是五眼观见门。佛陀有五种眼:肉眼,就是我们一般的这个色身;天眼,就是禅定所生的;慧眼,是见空性,见到真谛的空性;法眼是见俗谛,就生起假观;佛眼是见中道,中道第一义谛。这五眼表示,佛陀一般观机以后能够开导五乘法门。这个五眼表达的是五乘法门。
那么怎么表达呢?“知道者,开道者,说道者。”就是三种不护门。三种不护门就是说三种自在力。我们凡夫的身口意因为有烦恼跟障碍,所以他要稍微地调整保护。佛陀的身口意任运随智慧行,佛陀不用保护,就身口意随智慧行。
比方说“知道者”,佛陀意业得自在。佛陀跟众生接触的时候,他能够知根、知法、知时、知处、知方便。他能知道你的根机,佛陀知道用什么法摄受你,知道什么时间点下手是最好,知道是在什么处所,知道用什么方便。佛陀是知道者,意业得自在。
第二个,“开道者”。佛陀的身相得自在。佛陀可以现出各式各样的身相来摄受你。
“说道者”,就是口自在,佛陀能够用五乘的教法来做广泛的开合。
总而言之,“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,为听法故”。这段是说明佛陀的心是大悲平等,佛陀所说的法是圆满无缺的。
但这个地方有问题了,就是说,佛心是平等,法门是圆满,那么为什么大家学佛的结果,来生是各走各的呢?那就是每一个人无量劫来熏习的善根有所不同。
举一个例子。蕅益大师说,你看佛陀讲《阿含经》,《阿含经》你打开,没有大乘法,从肉眼来看是看不到大乘法,全部讲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,全部都是四谛。但是佛陀讲《阿含经》的时候,天人在旁边听,讲完的时候八万天人发菩提心。你怎么解释呢?你把四谛法定义作声闻乘,合理吗?就是说,这个人的善根强,他听到的是四谛,原来三界是痛苦的!一般情况,知道三界的痛苦,我们会起出离心。但是大乘种性的人知道三界是痛苦,他起大悲心,他不是要出离。所以佛陀讲《阿含经》,八万天人发菩提心。佛陀讲《楞严经》,摩登伽女闻大证小,证得小果。《楞严经》里面佛陀是讲“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”,妄想是不存在的、真如是本具的,摩登伽女在座,竟然证得阿罗汉果。你说《楞严经》不是大乘法吗?
所以,用法门本身来定位一个法的高低,在《法华经》已经不存在了。你没有把众生的根机的因缘放进去。你不能说,《楞严经》是大乘的,那每一个人读都得大乘。未必!有些人读《楞严经》是为了人天福报,他只是把诵经当功德想,所以他诵完《楞严经》,可能也就得到人天福报。
就是说,同样的雨水,每一个人其实是各取所需。也就是说,善根要增上,除非你今天能够自我突破。你看,科学家有做一个证明,跳蚤。跳蚤是可以跳来跳去的,后来科学家拿一片玻璃放在跳蚤上面三公分的地方,这个跳蚤往上一跳,碰到玻璃,它产生记忆。它生命的经验告诉它说,我不能跳这么高,跳这么高会产生痛苦的感受。科学家再把这个三公分的玻璃往下降到两公分,这个跳蚤跳到两公分又碰到玻璃,它告诉自己说,我不能再跳两公分,我要跳得更低。最后,这个玻璃压到跳蚤身上的时候,它再也不跳了。它是一个不会跳跃的跳蚤。为什么?生命经验产生了。这个就是因缘法。
就是说,作为佛陀,他会尊重你的因缘。你今天已经在因缘当中产生了这样的根性,佛陀会尊重。佛陀讲出很多的法门,目的就是,佛陀同时要照顾到你的因缘,又要照顾到你的究竟,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。就是雨水下去,三草二木虽然名色各异,但是它的根部却是趋向真如,是这个概念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,佛心平等,佛法圆满。
那么众生接触到这个法以后,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?看下一段。
尔时,无数千万亿种众生,来至佛所而听法。
如来于时,观是众生诸根利钝、精进懈怠,随其所堪,而为说法;种种无量,皆令欢喜,快得善利。是诸众生闻是法已,现世安隐,后生善处,以道受乐,亦得闻法。既闻法已,离诸障碍,于诸法中,任力所能,渐得入道。
如彼大云,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,如其种性,具足蒙润,各得生长。
前面是指的佛心的平等、佛法的圆满,但是当佛法要落实到让众生受益,那就必须要考虑根机。我们来看这个根机差别产生不同的效果。
尔时,有这么多众生来到佛陀的地方听法以后,“如来于时,观是众生,诸根利钝”。佛陀第一件事情先看你过去经历过什么经验,你未来的生命有什么希求:你是追求快乐,是追求涅槃寂静,还是追求到净土去。先观察你根机的利钝,看看你心中的希求;再看看你这个人的个性是精进懈怠,你对佛法的专注、相续的时间有多长;再看看你的胸量,你心中的堪能性有多少,你今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修学佛法,而为说法。
总而言之,这么多的差别就是达到四种目的:
第一个,欢喜。“皆令欢喜,快得善利。”佛法第一件事情,契机。你要快乐就先给你快乐,你要往生就先让你往生。为什么呢?快得善利,皆令欢喜,先满足你的心愿。这第一个,佛陀达到第一个效果。
第二个,生善。你根机更好,“是诸众生,闻是法已,现世安隐,后生善处,以道受乐”,生善,让你产生信进念定慧,这个善根让你生起。这个善根它的力量就更大了,它不是让你欢喜而已,它会让你今生得到安稳,来生得到快乐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讲,修行达到五根是很关键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。这个根,你看一棵树,它一开始长得不太好,但只要根部还在,这棵树就有无穷的希望、无穷的能量。你一旦生起善根,它就会不断地不断地生长,到最后就能够成就圣道的快乐。虽然现世安稳,来生是快乐,但是从未来来说,这个善根力会让他以道受乐,出世的道法。这讲生善。
第三个,破恶。“亦得闻法,既闻法已,离诸障碍。”当他善根更强的时候,他听闻这个佛法,那就不是欢喜、生善,他能够调伏烦恼,调伏生死业力。这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更深刻了。
第四个是最圆满了,他听闻佛法以后,“于诸法中,任力所能,渐得入道”。他能够入第一义谛,入理。他通达了解权法、实法怎么样操作,先完成短期目标,再完成长远目标,他能够渐入中道实相。
就好像空中的大云,下一味的法雨,使令一切的三草二木,各种药草,“如其种性,具足蒙润”,随着你的大小根机,同时得到你所需要的滋润,重点是“各得生长”。就是同样一片法雨,佛陀是根据众生的根机,使令得到四悉檀。
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。说有一天目犍连尊者到忉利天去。到天上以后,目犍连尊者看到一个天人,身相光明而且特别的庄严。他就问这个天人说,你在因地的时候,你做人的时候,是修何因缘而得生天?这个天人说,我在做人的时候就修一个善法,就是无瞋。他说,我上一辈子是一个婢女,我的主人脾气很不好,我稍微服侍得不好,他是又打又骂。但是我为了保护我的工作,我就不发脾气。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,我的重点就是不瞋。我就是因为不瞋的善法生天了。喔,目犍连说,知道了。走着走着,他又遇到另外一个天人。他说你身相这么光明、庄严,你是因何因缘生天呢?他跟目犍连尊者说,我过去生做人的时候,我就信守不妄语。我上辈子是做生意的,我不管赚钱不赚钱,我就是如实宣说,就讲真实语。所以我在因地的时候就修不妄语而生天。目犍连尊者就疑惑了,从天上飞到人世间,就顶礼佛足而白告这件事情。他就请问佛陀,佛陀您老人家不是说生天要具足修五戒十善吗?为什么这两个天人只修一个善法就能够生天?佛陀说,因为他修这个善法的时候,他发愿,这个地方不同。
我们一般在修善的时候只有信心:我相信这个善法是一种功德相。但是当你产生一种坚持,就是说,“我不发脾气”跟“我一定不发脾气”,那是不同概念的。诸位!他从信仰产生的胜解,产生发愿,他不是用信解来修善,他是用愿力来修善,所以这个力道就不同了。
同样一个善法,你给很多人持,其中一人可能只是得到人的快乐;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是有强烈的愿望的人,他在持这个善法的时候多了一个坚持,这一个善法就可以让他生天。所以你说法门是不是圆满的?当然,如果说你今天拿这个不瞋给菩萨来持,那就不是生天的问题了,那叫一个菩萨的功德庄严,他未来的依报国土,那个宫殿、楼阁,正报妙、依报妙。
同样一个法门,为什么不同人修学产生不同的效果呢?因为佛法本来就是有欢喜、生善、破恶、入理。一般人可能在佛法当中得欢喜益,靠信解。但是有些人修一个法的时候,他能够产生信心,信进念定慧,产生善根力。有些人在修法的时候,他不但不发脾气,他还可以调伏瞋心,那更厉害。这个法门操作能够调伏烦恼,能够破恶,甚至于在修无瞋的时候他还会知道:我内心就是本来清净,没有什么发不发脾气的问题,随顺真如而修无瞋。请你告诉我,不妄语跟无瞋,到底它的定位是人乘呢?是天乘呢?是声闻乘呢?是菩萨乘呢?没办法定位!就是,同一个法雨滋润不同的众生,各自生长,众生各取所需罢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